“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句耳熟能详又让人热血沸腾的歌是电影《地道战》的主题曲,发生在河北平原的地道战妇孺皆知。然而,在豫鲁交界处民权县北关镇李馆东村发生的地道战却鲜为人知。在抗日战争中,民权县北关镇李馆东村群众曾利用地道战消灭日军和汉奸300多人,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在这里有这样一家人,32年来,他们一家两代人坚持为一位八路军烈士义务守墓,谱写了一曲忠义守信的大爱之歌。今天我们节目的主人公是民权县北关镇李馆东村村民,他叫赵庆民,其父赵松武为了感恩,自愿守护烈士墓25年,曾获得“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好人”、“感动商丘人物”等荣誉称号,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赵松武老人去世后,作为儿子的赵庆民果断放弃自己的生意,继承父亲的遗志,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来看护烈士墓,继续陪伴父亲的战友。赵松武,坚守承诺,用25年的默默坚守,守护英魂25载;赵庆民,子承父志,践行初心,续写父辈红色情怀。
李馆抗日地道遗址纪念馆坐落在民权县城东北34公里处的北关镇李馆东村。李馆地道高约1.7米,宽约1米,青砖砌就,顶部为弧形,地道内挖有供人出入的洞口、流通空气的气眼、召集会议和保存武器的密室,还有可以打击敌人的转盘、枪眼和置敌人于死地的陷阱、防止敌人烟熏和放毒的卡口以及通向田野以备进攻和撤退的突口等设施。这些地道设施,在打击敌人、保存自己方面,发挥了巨大威力,是全国现存抗战时期较为完整的三大地道旧址之一。它承载了一代红色英魂,也承载着赵庆民一家两代人的坚守。红色的精神,深深地流淌在这个家庭的血液里,成为这个家庭光荣的色彩。
1938年,日寇对李馆东村一带进行扫荡,李馆东村群众在抗击日寇的进程中发挥民间智慧,以本村为中心,深挖地道,构成一条连接豫鲁两省,延绵25千米坚固的地下长城。李馆地道不仅发挥了一个指挥部的作用,而且还有安全转移的功能,在整个豫皖苏抗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说起李馆地道,就不能不提到长眠在此的烈士杨朝起。
抗日战争中,杨朝起是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也是赵松武入伍的介绍人。抗战期间,杨朝起率领李馆村游击队,以地道为依托,协同八路军进行各种游击战、狙击战,共消灭日伪军300多人。弯弯曲曲的地道,神出鬼没的战斗,让李馆地道成了日寇的梦魇之地,杨朝起也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奇将神兵。1948年7月26日夜,杨朝起带领部分民兵在李馆遭到国民党400余人的包围,杨朝起毙敌数十人,后身中七弹,仍坚持战斗,翌日清晨,因伤势过重,杨朝起壮烈牺牲,时年34岁。
为缅怀杨朝起的功绩,当地政府为屡立战功、壮烈牺牲的杨朝起烈士修墓立碑,并对仅存的130米地道进行了修复,1986年烈士墓和地道遗址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庆民的父亲赵松武14岁时就跟随杨朝起投身革命,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淮海战役等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后因病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听说当初收留自己并带领自己参军的老连长杨朝起牺牲了,埋葬在他们当年一起战斗过的李馆地道旁,由于杨朝起无子女无亲戚,为了感恩,赵松武老人就在杨朝起烈士墓旁建了一间简易的小房子,背起铺盖搬了进去。每逢寒冬时节,他总要把烈士墓上的积雪清扫得干干净净;大雨过后,他总会弯着身子钻入烈士墓旁边的李馆抗日地道遗址,一桶一桶地把积水提出来……就这样25年来老人甘守清贫为杨朝起烈士守墓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赵松武老人25年初心不改,用默默无闻的坚守和点点滴滴的付出传承着红色基因,完成了一份对战友的承诺与守望。2016年,赵松武老人去世,他把为烈士守墓的遗愿交给了儿子赵庆民。为了信守对父亲的承诺,赵庆民担当起了第二代守墓人,继续陪伴父亲的战友,守护李馆地道。赵庆民说:“父亲是老党员,他在这默默坚持了25年,日子过得清苦而又平淡,对各种荣誉和资助看得很淡。我一定会坚守父亲的信念,继续看护好抗战时期保留下来的这一段地道战遗址,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责任和信任。”
民权县北关镇李馆东村村委会主任 赵庆秀:(看)李馆地道旧址以来,原先是老父亲赵松武在这守护二十多年,从老父亲不在世,他又接受了老父亲的传统,往下继续传承革命老故地的历史教育。赵庆民从接受老父亲看李馆地道遗址以来,从不拖懒,兢兢业业,守护在地道,不分黑天白夜在这守护,经得起一个党员的直属考验。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两代人坚持做一件事。为看护好这一段地道战遗址,使红色精神一代一代往下传。从儿时经常跟着父亲看护烈士墓到如今,赵庆民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他和父亲一样住在这里,白天进行维护,晚上就睡在纪念馆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数十年来,赵庆民每天先清扫墓碑、打扫卫生,再下地道查看一番。目前,他已主动新疏通地道200余米,对地道口、转盘、办公室、会议室、伤员休息室、逃生密道、通气口、牛槽出口、磨盘出口等遗迹进行了修缮。赵庆民说,父亲义务为战友和李馆地道守护25年期间,身边不断有人说他傻,如今,他又延续了父亲的遗愿,在这里继续守护,他说我会一直守护下去,我不怕大家说我傻,我还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赵庆民用坚守之心默默守护着先烈英魂,守护着革命历史,谱写了一曲忠义守信的大爱之歌。他也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河南省道德模范”、“商丘市道德模范”、“商丘好人”、第二届“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民权县北关镇李馆东村村民 赵庆民:以前的荣誉代表过去,地道上,我父亲临终前嘱咐我,我父亲是党员,现在我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地道往后继续管理好、守护好,传承红色精神,让下一辈、一辈一辈不要忘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大。地道上,往后继续该咱干的活就是干,该咱打扫卫生弄啥就是守护好它,我作为一个党员,最起码不能叫下一辈说咱不够格,往后地道上就是说塌方的哪个地方咱继续维修,无私奉献的维修。
李馆地道见证着几十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沧桑风雨洗不去革命英烈用鲜血铸就的丰碑,烈士流血牺牲的英雄壮举将彪炳史册,其精神也将永远被后人传颂。每一处革命旧址、每一个革命文物、每一位红色英雄,都见证了中国革命不凡的奋斗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如今,李馆抗日地道遗址纪念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人们缅怀和学习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
民权县北关镇宣传委员 副镇长 吕博: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好、传承好好人精神,把好人之善、好人之真、好人之美融入日常生活。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从历史和传统中汲取力量,赓续血脉,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个人,一座碑;两代人,一分情。一位烈士,一条地道;一分承诺,两代守望。赵庆民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陵翁”的接力棒,日复一日,寒来暑往,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个人情感,更是一个民族不能忘却的历史。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战争的硝烟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创造过无数奇迹的李馆地道,已成为民权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光芒闪耀的红色精神是深深镌刻在这片热土之上的永恒赞歌,李馆地道的红色基因也在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发有为、砥砺奋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句耳熟能详又让人热血沸腾的歌是电影《地道战》的主题曲,发生在河北平原的地道战妇孺皆知。然而,在豫鲁交界处民权县北关镇李馆东村发生的地道战却鲜为人知。在抗日战争中,民权县北关镇李馆东村群众曾利用地道战消灭日军和汉奸300多人,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在这里有这样一家人,32年来,他们一家两代人坚持为一位八路军烈士义务守墓,谱写了一曲忠义守信的大爱之歌。今天我们节目的主人公是民权县北关镇李馆东村村民,他叫赵庆民,其父赵松武为了感恩,自愿守护烈士墓25年,曾获得“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好人”、“感动商丘人物”等荣誉称号,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赵松武老人去世后,作为儿子的赵庆民果断放弃自己的生意,继承父亲的遗志,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来看护烈士墓,继续陪伴父亲的战友。赵松武,坚守承诺,用25年的默默坚守,守护英魂25载;赵庆民,子承父志,践行初心,续写父辈红色情怀。
李馆抗日地道遗址纪念馆坐落在民权县城东北34公里处的北关镇李馆东村。李馆地道高约1.7米,宽约1米,青砖砌就,顶部为弧形,地道内挖有供人出入的洞口、流通空气的气眼、召集会议和保存武器的密室,还有可以打击敌人的转盘、枪眼和置敌人于死地的陷阱、防止敌人烟熏和放毒的卡口以及通向田野以备进攻和撤退的突口等设施。这些地道设施,在打击敌人、保存自己方面,发挥了巨大威力,是全国现存抗战时期较为完整的三大地道旧址之一。它承载了一代红色英魂,也承载着赵庆民一家两代人的坚守。红色的精神,深深地流淌在这个家庭的血液里,成为这个家庭光荣的色彩。
1938年,日寇对李馆东村一带进行扫荡,李馆东村群众在抗击日寇的进程中发挥民间智慧,以本村为中心,深挖地道,构成一条连接豫鲁两省,延绵25千米坚固的地下长城。李馆地道不仅发挥了一个指挥部的作用,而且还有安全转移的功能,在整个豫皖苏抗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说起李馆地道,就不能不提到长眠在此的烈士杨朝起。
抗日战争中,杨朝起是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也是赵松武入伍的介绍人。抗战期间,杨朝起率领李馆村游击队,以地道为依托,协同八路军进行各种游击战、狙击战,共消灭日伪军300多人。弯弯曲曲的地道,神出鬼没的战斗,让李馆地道成了日寇的梦魇之地,杨朝起也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奇将神兵。1948年7月26日夜,杨朝起带领部分民兵在李馆遭到国民党400余人的包围,杨朝起毙敌数十人,后身中七弹,仍坚持战斗,翌日清晨,因伤势过重,杨朝起壮烈牺牲,时年34岁。
为缅怀杨朝起的功绩,当地政府为屡立战功、壮烈牺牲的杨朝起烈士修墓立碑,并对仅存的130米地道进行了修复,1986年烈士墓和地道遗址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庆民的父亲赵松武14岁时就跟随杨朝起投身革命,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淮海战役等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后因病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听说当初收留自己并带领自己参军的老连长杨朝起牺牲了,埋葬在他们当年一起战斗过的李馆地道旁,由于杨朝起无子女无亲戚,为了感恩,赵松武老人就在杨朝起烈士墓旁建了一间简易的小房子,背起铺盖搬了进去。每逢寒冬时节,他总要把烈士墓上的积雪清扫得干干净净;大雨过后,他总会弯着身子钻入烈士墓旁边的李馆抗日地道遗址,一桶一桶地把积水提出来……就这样25年来老人甘守清贫为杨朝起烈士守墓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赵松武老人25年初心不改,用默默无闻的坚守和点点滴滴的付出传承着红色基因,完成了一份对战友的承诺与守望。2016年,赵松武老人去世,他把为烈士守墓的遗愿交给了儿子赵庆民。为了信守对父亲的承诺,赵庆民担当起了第二代守墓人,继续陪伴父亲的战友,守护李馆地道。赵庆民说:“父亲是老党员,他在这默默坚持了25年,日子过得清苦而又平淡,对各种荣誉和资助看得很淡。我一定会坚守父亲的信念,继续看护好抗战时期保留下来的这一段地道战遗址,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责任和信任。”
民权县北关镇李馆东村村委会主任 赵庆秀:(看)李馆地道旧址以来,原先是老父亲赵松武在这守护二十多年,从老父亲不在世,他又接受了老父亲的传统,往下继续传承革命老故地的历史教育。赵庆民从接受老父亲看李馆地道遗址以来,从不拖懒,兢兢业业,守护在地道,不分黑天白夜在这守护,经得起一个党员的直属考验。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两代人坚持做一件事。为看护好这一段地道战遗址,使红色精神一代一代往下传。从儿时经常跟着父亲看护烈士墓到如今,赵庆民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他和父亲一样住在这里,白天进行维护,晚上就睡在纪念馆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数十年来,赵庆民每天先清扫墓碑、打扫卫生,再下地道查看一番。目前,他已主动新疏通地道200余米,对地道口、转盘、办公室、会议室、伤员休息室、逃生密道、通气口、牛槽出口、磨盘出口等遗迹进行了修缮。赵庆民说,父亲义务为战友和李馆地道守护25年期间,身边不断有人说他傻,如今,他又延续了父亲的遗愿,在这里继续守护,他说我会一直守护下去,我不怕大家说我傻,我还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赵庆民用坚守之心默默守护着先烈英魂,守护着革命历史,谱写了一曲忠义守信的大爱之歌。他也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河南省道德模范”、“商丘市道德模范”、“商丘好人”、第二届“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民权县北关镇李馆东村村民 赵庆民:以前的荣誉代表过去,地道上,我父亲临终前嘱咐我,我父亲是党员,现在我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地道往后继续管理好、守护好,传承红色精神,让下一辈、一辈一辈不要忘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大。地道上,往后继续该咱干的活就是干,该咱打扫卫生弄啥就是守护好它,我作为一个党员,最起码不能叫下一辈说咱不够格,往后地道上就是说塌方的哪个地方咱继续维修,无私奉献的维修。
李馆地道见证着几十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沧桑风雨洗不去革命英烈用鲜血铸就的丰碑,烈士流血牺牲的英雄壮举将彪炳史册,其精神也将永远被后人传颂。每一处革命旧址、每一个革命文物、每一位红色英雄,都见证了中国革命不凡的奋斗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如今,李馆抗日地道遗址纪念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人们缅怀和学习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
民权县北关镇宣传委员 副镇长 吕博: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好、传承好好人精神,把好人之善、好人之真、好人之美融入日常生活。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从历史和传统中汲取力量,赓续血脉,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个人,一座碑;两代人,一分情。一位烈士,一条地道;一分承诺,两代守望。赵庆民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陵翁”的接力棒,日复一日,寒来暑往,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个人情感,更是一个民族不能忘却的历史。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战争的硝烟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创造过无数奇迹的李馆地道,已成为民权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光芒闪耀的红色精神是深深镌刻在这片热土之上的永恒赞歌,李馆地道的红色基因也在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发有为、砥砺奋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